農耕文化,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(yè)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適應農業(yè)生產、生活需要的國家制度、禮俗制度、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。農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,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,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征,其主體包括國家管理理念、人際交往理念以及語言,戲劇,民歌,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,是世界上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集成。農耕文明決定了漢族文化的特征。
農耕文明決定了中國文化的特征。中國的文化是有別于游牧文化的一種文化類型,農業(yè)在其中起著決定作用。游牧文明掠奪式特征,誕生于此前的狩獵文化,與濫觴于種植的中國文明存在明顯的差別。聚族而居、精耕細作的農業(yè)文明孕育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、文化傳統、農政思想、鄉(xiāng)村管理制度等等,與今天提倡的和諧、環(huán)保、低碳的理念不謀而合。歷史上,游牧式的文明經常因為無法適應環(huán)境的變化,以致突然消失。而農耕文明的地域多樣性、歷史傳承性和鄉(xiāng)土民間性,不僅賦予中華文化重要特征,也是中華文化之所以綿延不斷、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。
由于中國人物銅雕起源于工藝美術,因此大部分農耕人物銅雕作品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和實用性;注重人物面部刻畫,并對塑像加彩,塑繪結合,互相補充,使得作品具有和繪畫一樣的美感和欣賞價值;注重以形傳神,以凝練的人物銅雕語言,表現高度的意象美。人物銅雕是最能顯示一個社會文化氣息的大眾藝術品。
人物雕塑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,且并不因時代和社會及國家的更替而中斷。中國春秋戰(zhàn)國人物雕塑開始出現,繼商、西周之后進一步繁榮與發(fā)展。人物雕塑在西方國家歷史也很悠久。從古希臘、羅馬到中世紀、文藝復興及17、18、19世紀,直到20世紀,幾乎遍及各國的大小城市,成為城市建設及其文化的重要組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