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生兒護理:
生活護理:指導正確哺乳、喂養(yǎng)、呵護、洗澡、穿衣、換洗尿布、物品。
專業(yè)護理:嬰兒洗澡、撫觸、按摩,體溫測量、大小便觀察,口腔、黃疸、臍部護理,臀紅、尿布疹、發(fā)熱、腹瀉、、啼哭的觀察及護理。
潛能開發(fā):早期智力開發(fā),嬰兒被動操,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。
皮膚護理:預防過敏與感染
新生兒皮膚嬌嫩(厚度僅為成人的 1/3),屏障功能弱,易受刺激引發(fā)紅疹、脫皮,護理核心是 “清潔溫和、保濕到位、避免刺激”。
1. 日常清潔
洗澡頻率:出生 1 周內(臍帶未脫落前),用溫水擦拭身體(重點清潔面部、頸部、腋窩、腹股溝等褶皺處);臍帶脫落后,每周洗澡 2-3 次即可(過度洗澡會破壞皮膚油脂層,導致干燥)。
洗澡步驟:
準備:提前備好溫水(38-40℃,用水溫計或手腕內側試溫)、嬰兒專用沐浴露(無香精、無皂基)、柔軟毛巾、換洗衣物、紙尿褲;
過程:家長用一只手托住寶寶頭部和頸部(拇指扣住寶寶下頜,避免滑落),另一只手輕柔清洗;先洗面部(用清水,避免沐浴露入眼),再洗身體(褶皺處輕輕揉搓,避免用力擦拭),后洗臀部;
后續(xù):洗完后立即用柔軟毛巾吸干水分(避免摩擦皮膚),重點擦干褶皺處(如腋窩、腹股溝、頸部),然后涂抹嬰兒專用潤膚露保濕。
臀部護理(預防紅屁屁):
及時換紙尿褲:每次排便后立即更換,排尿后每 2-3 小時更換 1 次(避免尿液 / 糞便長時間刺激皮膚);
清潔方式:用溫水清洗臀部(避免用濕巾直接擦拭,部分濕巾含酒精 / 香精,易刺激皮膚;若用濕巾,需選無刺激的嬰兒專用款),擦干后涂抹護臀膏(形成保護膜,隔離刺激);
透氣時間:每次換紙尿褲時,讓寶寶臀部暴露在空氣中 5-10 分鐘(保持干燥,減少紅屁屁風險)。
2. 常見皮膚問題處理
脫皮:出生 1-2 周內,寶寶全身可能出現輕微脫皮(正常生理現象,因皮膚適應外界環(huán)境),無需特殊處理,避免撕扯脫皮,可涂抹潤膚露緩解干燥;
濕疹(奶癬):表現為面部、頸部出現紅色小疹子,可能伴隨瘙癢;護理要點:保持皮膚清潔保濕(選擇無刺激的濕疹專用潤膚霜),避免過熱(過熱會加重濕疹),母乳喂養(yǎng)媽媽需規(guī)避辛辣、海鮮等易過敏食物(若濕疹嚴重,需就醫(yī)使用弱效藥膏,如氫化可的松乳膏,遵醫(yī)囑使用);
熱疹(痱子):因環(huán)境過熱、汗液排出不暢導致,表現為頸部、腋窩、背部出現白色 / 紅色小疹子;護理要點:降低室溫(22-24℃),減少衣物(穿寬松、透氣的純棉衣物),用溫水擦拭后涂抹痱子粉(選擇無滑石粉的玉米淀粉痱子粉,避免吸入)。
健康監(jiān)測:及時發(fā)現異常
新生兒無法用語言表達不適,家長需通過 “觀察體征、記錄數據” 判斷健康狀況,重點監(jiān)測以下指標:
1. 體溫監(jiān)測
測量方式:優(yōu)先選擇腋下測溫(、方便),將體溫計水銀端放在寶寶腋窩中央,夾緊 5 分鐘,正常體溫為 36-37.2℃;避免口腔 / 肛門測溫(新生兒不配合,易損傷黏膜);
異常處理:
體溫>37.5℃:先減少衣物、降低室溫,1 小時后復測,若仍發(fā)熱(>38℃),需就醫(yī)(新生兒發(fā)熱可能提示感染,不可自行用藥);
體溫<36℃:立即用毛毯包裹寶寶保暖,喂溫奶(提升體溫),若體溫持續(xù)偏低,需就醫(yī)(可能提示保暖不足或疾?。?
2. 排便與排尿監(jiān)測
排便:
新生兒出生 24 小時內需排出 “胎便”(墨綠色、粘稠,無臭味),若 24 小時未排便,需就醫(yī)(排除腸道畸形);
母乳喂養(yǎng)寶寶:1-2 周內每天排便 2-5 次(黃色、糊狀),2 周后可能減少至每天 1 次或隔天 1 次(正?,F象,因母乳吸收好);
配方奶喂養(yǎng)寶寶:每天排便 1-3 次(黃色、較稠);
異常情況:排便帶血(鮮紅色 / 黑色)、水樣便(每天>6 次)、(排便困難、大便干結,持續(xù) 2 天以上),需就醫(yī)。
排尿:
出生 24 小時內排尿 1-2 次(尿液偏黃,因胎尿濃縮),3 天后每天排尿 6-8 次(尿液清澈或淡黃色);
異常情況:24 小時排尿<3 次(可能提示喂養(yǎng)不足或脫水)、尿液持續(xù)深黃(可能提示黃疸加重),需就醫(yī)。
3. 黃疸監(jiān)測
生理性黃疸:出生 2-3 天出現,4-6 天達到高峰,7-10 天消退(早產兒可能持續(xù) 2-4 周),表現為面部、眼白發(fā)黃,寶寶精神好、吃奶正常,無需特殊處理(可適當曬太陽,每天 10-15 分鐘,避免暴曬,保護眼睛和會陰部);
病理性黃疸:出生 24 小時內出現、持續(xù)超過 2 周(足月兒)/4 周(早產兒)、黃疸程度重(蔓延至軀干、四肢)、寶寶拒奶、嗜睡,需立即就醫(yī)(可能需藍光,避免膽紅素腦?。?。
喂養(yǎng)過程:觀察寶寶狀態(tài),控制喂養(yǎng)速度
奶嘴充滿奶液:喂養(yǎng)時始終保持奶瓶傾斜,確保奶嘴內沒有空氣(若奶嘴一半是奶、一半是空氣,寶寶會吸入大量空氣,導致脹氣、打嗝)。
控制喂養(yǎng)速度:避免寶寶吃得太快(如奶嘴孔過大時,奶液會快速流出,寶寶易嗆奶),若發(fā)現寶寶吞咽過急、呼吸急促,可暫停喂養(yǎng),輕拍寶寶背部,待其呼吸平穩(wěn)后再繼續(xù)。
觀察寶寶反應:喂養(yǎng)中注意觀察寶寶的表情(如是否有皺眉、哭鬧,可能是溫度不適或姿勢不舒服)、吞咽情況(是否有嗆咳、吐奶),若寶寶出現面色發(fā)紫、劇烈咳嗽,需立即停止喂養(yǎng),將寶寶豎抱,頭靠在媽媽肩上,輕拍背部排出異物。
按需喂養(yǎng),不強迫:新生兒期(0-1 個月)通常每 2-3 小時喂養(yǎng)一次,每次喂養(yǎng)量約 30-60ml(具體量需根據寶寶的饑餓信號調整,如寶寶咂嘴、扭動身體、哭鬧時再喂),避免強迫寶寶喝完瓶中剩余的奶(過度喂養(yǎng)易導致寶寶腸胃負擔加重,引起肥胖或吐奶)。